我國專利研發“純度”有待提高
更新時間:2017-04-17 09:53:37?點擊:次 ? 企業動態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法治藍皮書(2017)》披露,當下中國產品供給存在整體質量不高,創新程度不足的情況。 從申請專利的質量來看,無論是在日用消費品抑或是高科技產品領域,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供給能力與國際同行相比都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與持續增長的專利申請數量不成正比。
對于此次藍皮書得出的研究結論,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這是在通過對7000多家企業研發項目平均投入調查后得出的結論,包括查詢我們國家的三種專利發明,外觀設計專利申請保護的期限,專利權行使的具體情況,而總結出的一些規律性的結論意見。
根據中國專利法規定,中國發明專利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年限為10年。然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專利權人都會中途放棄專利。
據報道,國內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3.8年,實用新型專利為3.5年,外觀設計專利為3.2年;而真正達到最長維持年限的發明僅占0.02%,實用新型僅占1.1%,外觀設計僅占0.5%。上述數據表明,中國絕大多數申請的專利沒有真正投入使用。
專利申請比例失衡
據業內人士反映,專利轉化率較低,已成為了科技工作者、知識產權專家、科研人員、專利發明者的一道共同難題。
中研普華研究員危仁鵬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發明專利申請數量上,我國一直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根據201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110.2萬件,同比增長18.7%,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
記者了解到,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初期階段,提高專利成果的申請數量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數量是質量的基礎。但發展到今天,專利申請量已突破百萬件,顯然,重要任務已經變為提高專利成果的質量,提高專利成果的轉化率。
然而,危仁鵬表示,從申請專利的質量來看,事實并非如此,無論是在日用消費品抑或是高科技產品領域,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供給能力與國際同行相比都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與持續增長的專利申請數量不成正比。
另外,在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專利權壽命不高、維持年限短”的問題上,劉俊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發明專利本身,可能存在“閉門造車”的問題,商業化、工業化轉換能力比較脆弱。據了解,有的專利只在實驗室里鉆研是很片面的,因為企業工藝水平不一樣。另外,消費品市場的消費需求不一樣,有的沒有辦法同步,所以專利就沒人買,這是很主要的原因。
其次,“比如說專利是很好,但企業的吸收消化能力比較弱,企業覺得花銷太大就不愿意購買專利,也不愿意接受許可。一方面企業的投入機會確實少,另一方面自己不愿意研發,別人研發出來可以去買專利,可以通過普通許可、獨家許可的方式,有償使用別人的專利。”劉俊海補充道,但是目前來看,企業對這種熱情也不高,因為大部分企業還是把精力放在營銷上了,選擇去推銷去做廣告,而在研發方面投入少。
劉俊海表示,從專利的供給側來看,確實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應當更加精準,更加提高“射門”的水準,盡量不要閉門造車。
據了解,國家知識產權局現在申請專利的行政服務水平越來越提高了,都是服務型的知識產權局了。應該說申請專利程序的效率比較高,時間成本也比較低。對此,劉俊海認為,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供給專利不夠接地氣,跟企業、消費人群有距離,導致買的少了,給錢的少了,當然也就不愿意繼續續期了。
另外,記者了解到,在專利的需求端這一方,很多企業覺得效率還是靠營銷、靠財務,財務是降成本,營銷的是開拓市場,認為這兩部門是開源節流的。財務負責節流,營銷負責開源。所以限制了對于技術研發這方面的成本支出。
“比如汽車發動機,有跟外資企業合資合作的情況下,咱們可以買人家外國原裝的發動機。如果是純粹的民營企業,沒有跟外國合資合作,那只能買人家的二手再制造發動機。”對此,劉俊海舉例道。
專利轉化率待提高
多名業內專家表示,建立交易平臺破解專利轉化難,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為此各地都在建立產權交易中心或交易平臺,其目的在于在專利權人和專利使用人建立橋梁,讓需要專利的人找到專利權人,讓專利權人的專利找到買家。
危仁鵬認為,一方面在大眾創新,鼓勵發明專利的環境下,企業對專利意識增強,專利申請數量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代言,越來越多企業利用專利申請提高科技競爭力。科技服務產業的發展,專利代理已經越來越向“規模化”、“流程化”發展,企業申請專利渠道更多,相關技術人才培養增加,中小企業專利申請更加容易,但中小企業對專利意識僅停留在申請數量表面,專利運用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專利技術轉化成本較高,企業依靠專利開發新產品及新技術生產模式投入成本大,風險高,還沒有完善的技術風險及新產品開發風險的應對能力。
另外,劉俊海提出,應當避免知識產權浪費、避免專利閑置,專利也是生產力,但是現在都停留在法律形式上保護。但是如果沒人用那么同樣也是浪費。并建議道:“企業就是要盤活自身的專利資源,申請的專利如果自己不能使用,可以許可別人使用。既能收許可費,又能給別人使用,但是可能這需要包容和胸懷了。另外還是應當鼓勵中介機構,包括對專利經營的機構。”
那么,“包括有一些沒用的專利,一些敏銳的中介機構可以對于企業資源,還有科研資源,找出其中‘金子’,把現在使用率不高的專利,轉化成工業化產品和商業化市場。進一步地激活專利轉讓市場。用通俗的語言讓企業家讓投資者知道專利的商業價值在哪兒。”劉俊海補充道,一定要打通技術市場和資本市場,希望能用激活資本市場的活力來甄別有商業價值的科技創新的專利。
危仁鵬說:“地方政府及高校專利補貼和獎勵水平在逐漸提高。不少地方政府都出臺專門政策對專利申請進行了資助和獎勵,科研機構和高校也對專利進行資助和獎勵。這些補助或獎勵政策的本意是推動科技創新,但在實踐中,由于政府根本不知道申請人的專利技術含量和成果轉化情況,造成了專利數量的增長與轉化率低的失衡現象。”
“目前專利發明與產業聯動機制還不太成熟,當前我國專利轉化的方式主要是轉讓和許可使用,現在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方式,比如投資入股、質押融資等,應該在推動專利產業化方面多做新的嘗試。”危仁鵬補充道。
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加強
據了解,中國知識產權仍存在量多質低,保護力度不足及保護成本過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創新及產品質量的提升。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推動供給側改革目的的實現。
對此,劉俊海認為,“知識產權”作為國家戰略,不但應該不動搖、不放棄,而且還應當進一步強化。他說:“科技創新的主體,既要靠高校科研機構,也得靠企業。更重要的還應是企業。在美國,很多的專利都是企業研發出來的,包括輝瑞制藥,還有生產心臟起搏器的美敦力。不管怎么樣,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借鑒。同時還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對企業來說扭轉關鍵,研發就是在提高產品的檔次。”
有專家提醒道,對于企業來說,一定要在行動上高度重視,企業利潤要靠科技創新來驅動,不要盲目模仿別人產品,而且自己的產品要更新換代。如果沒有明顯創新,很快也會未老先衰。所以加大資金投入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劉俊海表示,政府監管部門要大力支持和保護。“我參加一個商業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商業模式也包括科技創新模式和資本模式對接的知識產權。舉例子說,要實現提高專利利用率,提高專利的針對性,提高專利的質量。進一步促進技術轉讓市場大繁榮大發展,實現資本市場與技術市場對接,屆時創新國家除了企業科研機構要勤勉盡責,發揮工匠精神和創新之外,還應有團隊精神、協同合作精神,跟資本市場要對接,做到產、學、研、資多集合。”劉俊海說。
除了政府要發揮市場準入、行政指導、行政調解、行政監管和行政處罰的法定職責之外,劉俊海還認為,在出現專利糾紛案件的時候,比如說有侵害別人專利權的情況下,法院應當快立案、快審理、快判決、快執行,重點解決立案難、勝訴難和執行難的問題。旗幟鮮明地保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這點很重要。
危仁鵬表示,專利保護不應該停留在申請,企業一方面要提高專利保護和利用意識,也要大膽利用專利技術投資改革產品,把技術運用到生產。產業服務上應該建立起的專利協同運用體系,利用專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引導企業進行知識產權戰略規劃,跟蹤行業發展動態。
對于此次藍皮書得出的研究結論,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這是在通過對7000多家企業研發項目平均投入調查后得出的結論,包括查詢我們國家的三種專利發明,外觀設計專利申請保護的期限,專利權行使的具體情況,而總結出的一些規律性的結論意見。
根據中國專利法規定,中國發明專利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年限為10年。然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專利權人都會中途放棄專利。
據報道,國內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3.8年,實用新型專利為3.5年,外觀設計專利為3.2年;而真正達到最長維持年限的發明僅占0.02%,實用新型僅占1.1%,外觀設計僅占0.5%。上述數據表明,中國絕大多數申請的專利沒有真正投入使用。
專利申請比例失衡
據業內人士反映,專利轉化率較低,已成為了科技工作者、知識產權專家、科研人員、專利發明者的一道共同難題。
中研普華研究員危仁鵬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發明專利申請數量上,我國一直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根據201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110.2萬件,同比增長18.7%,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
記者了解到,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初期階段,提高專利成果的申請數量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數量是質量的基礎。但發展到今天,專利申請量已突破百萬件,顯然,重要任務已經變為提高專利成果的質量,提高專利成果的轉化率。
然而,危仁鵬表示,從申請專利的質量來看,事實并非如此,無論是在日用消費品抑或是高科技產品領域,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供給能力與國際同行相比都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與持續增長的專利申請數量不成正比。
另外,在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專利權壽命不高、維持年限短”的問題上,劉俊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發明專利本身,可能存在“閉門造車”的問題,商業化、工業化轉換能力比較脆弱。據了解,有的專利只在實驗室里鉆研是很片面的,因為企業工藝水平不一樣。另外,消費品市場的消費需求不一樣,有的沒有辦法同步,所以專利就沒人買,這是很主要的原因。
其次,“比如說專利是很好,但企業的吸收消化能力比較弱,企業覺得花銷太大就不愿意購買專利,也不愿意接受許可。一方面企業的投入機會確實少,另一方面自己不愿意研發,別人研發出來可以去買專利,可以通過普通許可、獨家許可的方式,有償使用別人的專利。”劉俊海補充道,但是目前來看,企業對這種熱情也不高,因為大部分企業還是把精力放在營銷上了,選擇去推銷去做廣告,而在研發方面投入少。
劉俊海表示,從專利的供給側來看,確實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應當更加精準,更加提高“射門”的水準,盡量不要閉門造車。
據了解,國家知識產權局現在申請專利的行政服務水平越來越提高了,都是服務型的知識產權局了。應該說申請專利程序的效率比較高,時間成本也比較低。對此,劉俊海認為,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供給專利不夠接地氣,跟企業、消費人群有距離,導致買的少了,給錢的少了,當然也就不愿意繼續續期了。
另外,記者了解到,在專利的需求端這一方,很多企業覺得效率還是靠營銷、靠財務,財務是降成本,營銷的是開拓市場,認為這兩部門是開源節流的。財務負責節流,營銷負責開源。所以限制了對于技術研發這方面的成本支出。
“比如汽車發動機,有跟外資企業合資合作的情況下,咱們可以買人家外國原裝的發動機。如果是純粹的民營企業,沒有跟外國合資合作,那只能買人家的二手再制造發動機。”對此,劉俊海舉例道。
專利轉化率待提高
多名業內專家表示,建立交易平臺破解專利轉化難,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為此各地都在建立產權交易中心或交易平臺,其目的在于在專利權人和專利使用人建立橋梁,讓需要專利的人找到專利權人,讓專利權人的專利找到買家。
危仁鵬認為,一方面在大眾創新,鼓勵發明專利的環境下,企業對專利意識增強,專利申請數量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代言,越來越多企業利用專利申請提高科技競爭力。科技服務產業的發展,專利代理已經越來越向“規模化”、“流程化”發展,企業申請專利渠道更多,相關技術人才培養增加,中小企業專利申請更加容易,但中小企業對專利意識僅停留在申請數量表面,專利運用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專利技術轉化成本較高,企業依靠專利開發新產品及新技術生產模式投入成本大,風險高,還沒有完善的技術風險及新產品開發風險的應對能力。
另外,劉俊海提出,應當避免知識產權浪費、避免專利閑置,專利也是生產力,但是現在都停留在法律形式上保護。但是如果沒人用那么同樣也是浪費。并建議道:“企業就是要盤活自身的專利資源,申請的專利如果自己不能使用,可以許可別人使用。既能收許可費,又能給別人使用,但是可能這需要包容和胸懷了。另外還是應當鼓勵中介機構,包括對專利經營的機構。”
那么,“包括有一些沒用的專利,一些敏銳的中介機構可以對于企業資源,還有科研資源,找出其中‘金子’,把現在使用率不高的專利,轉化成工業化產品和商業化市場。進一步地激活專利轉讓市場。用通俗的語言讓企業家讓投資者知道專利的商業價值在哪兒。”劉俊海補充道,一定要打通技術市場和資本市場,希望能用激活資本市場的活力來甄別有商業價值的科技創新的專利。
危仁鵬說:“地方政府及高校專利補貼和獎勵水平在逐漸提高。不少地方政府都出臺專門政策對專利申請進行了資助和獎勵,科研機構和高校也對專利進行資助和獎勵。這些補助或獎勵政策的本意是推動科技創新,但在實踐中,由于政府根本不知道申請人的專利技術含量和成果轉化情況,造成了專利數量的增長與轉化率低的失衡現象。”
“目前專利發明與產業聯動機制還不太成熟,當前我國專利轉化的方式主要是轉讓和許可使用,現在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方式,比如投資入股、質押融資等,應該在推動專利產業化方面多做新的嘗試。”危仁鵬補充道。
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加強
據了解,中國知識產權仍存在量多質低,保護力度不足及保護成本過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創新及產品質量的提升。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推動供給側改革目的的實現。
對此,劉俊海認為,“知識產權”作為國家戰略,不但應該不動搖、不放棄,而且還應當進一步強化。他說:“科技創新的主體,既要靠高校科研機構,也得靠企業。更重要的還應是企業。在美國,很多的專利都是企業研發出來的,包括輝瑞制藥,還有生產心臟起搏器的美敦力。不管怎么樣,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借鑒。同時還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對企業來說扭轉關鍵,研發就是在提高產品的檔次。”
有專家提醒道,對于企業來說,一定要在行動上高度重視,企業利潤要靠科技創新來驅動,不要盲目模仿別人產品,而且自己的產品要更新換代。如果沒有明顯創新,很快也會未老先衰。所以加大資金投入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劉俊海表示,政府監管部門要大力支持和保護。“我參加一個商業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商業模式也包括科技創新模式和資本模式對接的知識產權。舉例子說,要實現提高專利利用率,提高專利的針對性,提高專利的質量。進一步促進技術轉讓市場大繁榮大發展,實現資本市場與技術市場對接,屆時創新國家除了企業科研機構要勤勉盡責,發揮工匠精神和創新之外,還應有團隊精神、協同合作精神,跟資本市場要對接,做到產、學、研、資多集合。”劉俊海說。
除了政府要發揮市場準入、行政指導、行政調解、行政監管和行政處罰的法定職責之外,劉俊海還認為,在出現專利糾紛案件的時候,比如說有侵害別人專利權的情況下,法院應當快立案、快審理、快判決、快執行,重點解決立案難、勝訴難和執行難的問題。旗幟鮮明地保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這點很重要。
危仁鵬表示,專利保護不應該停留在申請,企業一方面要提高專利保護和利用意識,也要大膽利用專利技術投資改革產品,把技術運用到生產。產業服務上應該建立起的專利協同運用體系,利用專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引導企業進行知識產權戰略規劃,跟蹤行業發展動態。
推薦閱讀
-
江蘇大學主辦第八屆三江知識產權論壇在鎮江舉辦
2021-06-30 ?40 次
-
湖南在我國專利獎金獎中奪得兩項
2021-06-30 ?47 次
-
專利支撐合肥顯示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2021-06-24 ?26 次
-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款創新藥獲批上市
2021-06-24 ?27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