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之難 海外“專利戰” 粵企“破重圍”
更新時間:2020-12-08 14:23:54?點擊:次 ? 企業動態
巴西圣保羅,高速公路和隧道里車輛川流不息,京信通信提供的高速無縫網絡服務讓人們順暢上網,實時追蹤貨車定位。這家廣州企業表示,2009年至今,他們的天線產品占有率一直位列全球前三。
在躋身全球通信巨頭的道路上,京信通信曾遭遇長達10年的國際專利訴訟,付出上千萬元訴訟費。盡管最終獲勝,京信通信副總裁李學鋒回想起來仍感到后怕:“一旦敗訴,我們只能退出國際市場,天線領域國產化的可能性都被掐斷!”
“不懂知識產權‘游戲規則’只能被動挨打,我們要尊重、學會甚至參與到國際規則的制定中。”投身知識產權工作近30年,珠海智專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段淑華深深地體會到,知識產權已成為國際競爭中保護創新的有力武器。
調研團隊發現,隨著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正面臨著海外知識產權糾紛風險高發的挑戰。能否在這場沒有硝煙卻驚心動魄的專利大戰中獲勝,決定著中國企業乃至整個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生死存亡。正在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用好知識產權的“武器”,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
訴訟之難 “重視知識產權的都是吃過虧的”
走進京信通信研發中心,映入眼簾的專利墻讓參觀者連連贊嘆。目前,京信通信擁有國內外專利申請4400余項。
“重視知識產權的企業,大都是吃過虧的。”李學鋒感慨。
十幾年前,京信通信海外市場份額進入全球前六時,遭遇了歐美兩家通信行業巨頭的層層圍堵。彼時,這兩家巨頭公司合占全球市場份額近80%,京信通信的崛起動搖了其市場壟斷地位。
自2006年開始,競爭對手對京信通信實施專利圍堵,向京信及國外客戶、通信展會主辦方發送律師函,并以其擁有的電調天線系列專利對京信通信提起專利侵權訴訟。一場專利圍堵戰由此展開,以京信通信為代表的中國天線產品邁向國際市場遭遇狙擊。
“一旦被起訴,企業不僅品牌形象被嚴重損害,項目中標率也大大下降,有客戶還提出終止合作,在國際市場舉步維艱。”李學鋒說。
面對無理的圍堵,京信通信決定反擊。他們在國內外奔波往返,尋找既懂知識產權又懂技術的律師,同時找尋國內外通信領域頂尖專家作證。
但一切都像是在“大海撈針”。沒有經驗,沒有資源,京信通信開始與時間賽跑。歷經數百個日日夜夜,京信通信終于取得包括美國、巴西、中國等多名專家的15組證言證詞。
“一定要跑贏時間。”李學鋒說,如果二審判決輸了后才收集齊證據,也只能賠償,“很多企業就是這樣被拖垮的。”
為了更快獲勝,策略也很重要。“我們業內有個說法,使對方的專利無效,就沒有侵權訴訟基礎了。”李學鋒稱之為“釜底抽薪”。
以巴西訴訟為例,經過5年的艱苦抗戰,巴西法庭委任的技術專家判定:京信通信電調天線產品與涉案專利技術存在明顯差別。最終在2016年,競爭對手的訴訟請求被巴西法庭全部駁回。
10年間,京信通信在國際國內先后成功無效了競爭對手的12項基礎專利,相關案件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2011年專利復審委十大案件”。
這一系列訴訟的勝利,讓京信通信掃清了中國天線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障礙。到2018年,中國品牌天線全球發貨總量占比已超66%。
與此同時,京信通信的研發人員逐步增加至2000多人,并拿出銷售收入的6.8%投入研發;對員工的發明創造,最高獎勵5萬元,鼓勵大家積極創新。
“知識產權之戰就是技術之戰。”李學鋒深有感觸地說。
應對之策 “專利布局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當京信通信發力突破競爭對手的專利圍堵時,金發科技開始著手下起專利布局“先手棋”。
“一個永旺超市售賣的可降解塑料環保袋,就集聚了100多項核心專利。”金發科技知識產權部經理王鵬說,團隊開展了大量國內外專利情報分析和調研,從原材料到設計、工藝等全鏈條布局多項專利,每年申請發明專利200件以上,在改性塑料領域市場份額居亞洲第一。
在王鵬看來,國際形式復雜多變,知識產權是進可抵御侵權、山寨的“矛”,退可保護產品研發創新的“盾”。“當外部企業發起專利狙擊時,我們就有抵抗和還擊的底氣。”
“專利布局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華進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曾旻輝觀察發現,很多中小企業早期不重視知識產權和專利布局,抱著僥幸心理“裸泳”出海,“一旦被盯上,連與對方談判和解的資格都沒有,只能被驅逐出局”。
專利布局要早,策略運用也要巧妙。“國外企業專利保護策略精妙絕倫,權利要求寫了幾百項,說明書多達幾百頁,且字斟句酌。比如一個軸的傾斜方式就有多種描述形式,力圖全面覆蓋競爭對手的規避路徑。”段淑華說,美國企業還會利用當地的專利繼續申請制度,讓專利保護一代又一代地延續。
狹路相逢,持專利者勝。越來越多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出海”拓展國際市場前,便提前對專利“排兵布陣”,被動挨打的局面正在扭轉。以京信通信為代表的中國企業,也在用知識產權捍衛自己的國際市場地位。
李學鋒認為,企業要做好保護性專利布局,防止現有的技術成果被侵權;也要做好對抗性專利布局,抓住對手的漏洞布局;還要進行儲備性布局,爭取在未來的技術方向獲得基礎專利。“專利布局先行,才能‘一劍封喉’,讓對方沒有反駁的余地。”
未來之路 “打知識產權官司要抱團上”
國內專網通信領軍企業海能達面對的一宗商業秘密侵權案已持續3年,拉鋸戰還在繼續。“如果判決執行,海能達的國際化發展進程將面臨巨大影響,專網通信行業發展以及國際市場競爭格局也將受到波及。”廣東省海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會秘書長周德東長期關注該案件。
由9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成立的廣東省海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會,是廣東省唯一一家專注于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的社團組織。“打知識產權官司要抱團上。”周德東說,在尊重規則的前提下,促進會正在搭建平臺,集結各方資源,幫助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維護海外合法權益。
企業“出海”面臨的對手,不僅僅是單個同行或是“專利流氓”。越來越多海外訴訟由行業聯盟發起,他們組建專利池,對競爭對手進行“圍剿”。
為了抱團突圍,早在2007年,TCL、創維、長虹等10家國內知名彩電企業,投資組建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將各自核心專利統一集中在專利池中。由中彩聯出面談判,集中應對海外糾紛,降低維權成本。在周德東看來,這就是我國企業學會利用規則的表現。
作為中彩聯的一員,TCL全球研發總經理陳乃軍認為,粵港澳三地各有資源優勢,可在大灣區內成立產業知識產權合作聯盟,以組建專利池的方式來統一維權。“這有助于增加企業談判的籌碼,產生規模效應。我們甚至可以加入國際專利池,購買國際專利,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充實‘武器庫’。”
粵港澳三地如何打造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受到越來多企業的關注。
“香港的知識產權展會、論壇水平非常高,希望能搭建大灣區知識產權信息交流平臺,組建大灣區知識產權律師專家庫,為中小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維權糾紛的快速處理提供建議和支撐。”段淑華說,西方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有數百年歷史,“我們用數十年的時間追趕,加速知識產權國際布局,還只是個開始。”
記者觀察 補上專業人才缺乏的短板
“海外維權工作專業化程度高,從事該項工作的人才既要有扎實的法學功底,也要有理工科知識背景,屬于典型的復合型人才。”談及粵港澳大灣區在護航企業出海方面存在的短板,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維權援助部部長劉凱怡說,目前海外維權專業化人才缺口巨大。
在調研團隊多方采訪企業、律所、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相關政府部門的過程中,大家不約而同都提到這樣的問題——海外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缺乏,人才培養機制亟待完善。
一方面,許多中小型企業,以及不涉足技術研發、產品制造或者沒有自主品牌的貿易型企業,他們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本就薄弱,企業內部缺乏知識產權人才,更遑論知識產權涉外人才。
另一方面,涉外人才培養機制也存在一定不足。由于知識產權制度涉及的技術領域較多、對經濟生活覆蓋面較廣,海外知識產權保護要求具有國際規則意識和國際視野,因此,知識產權涉外人才通常需要具備法律、技術、外語、管理等多種專業知識。
調研發現,目前,廣東知識產權涉外人才仍有不少薄弱環節。比如,培養模式較單一,培訓內容過于基礎或針對性不強,無法滿足企業對于知識產權應用型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為更好地為企業出海護航,廣東亟須引進一批熟悉海外知識產權法律環境、具備海外糾紛應對工作實務經驗的復合型高端人才。
而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廣東省知識產權局正積極推動搭建企業、律所、政府之間的公共平臺。除了為企業提供海外知識產權的情報分析、案例檢索等資訊外,他們還打造涉外專業人才儲備庫,建立系統、長期、全面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機制,幫助企業培養“懂規則、能戰、善戰”的涉外知識產權人才。
此外,正如專家和企業所建議的,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進一步整合區域資源,建立大灣區知識產權涉外人才服務平臺。通過聚合各方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加大高水平涉外知識產權人才的供給,筑牢海外知識產權保護人才根基。來源:南方日報
?推薦閱讀
-
江蘇大學主辦第八屆三江知識產權論壇在鎮江舉辦
2021-06-30 ?40 次
-
湖南在我國專利獎金獎中奪得兩項
2021-06-30 ?47 次
-
專利支撐合肥顯示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2021-06-24 ?26 次
-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款創新藥獲批上市
2021-06-24 ?27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