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高價值專利快車
更新時間:2017-06-26 15:51:06?點擊:次 ? 企業動態
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已成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其作用越來越凸顯,而高價值專利作為其中的“精兵強將”,其所帶來的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更是不言而喻。
“事非經過不知難,事非經過不知易。”這是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局長朱東海在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中的體會。在這場日漸洶涌的高價值專利創造洪流中,政府管理者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為高校企業做好哪些服務?如今,在海南,政策、資金、培訓……一系列舉措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相信,在高價值專利的引領下,海南的知識產權工作必將“凝心聚力,闊步向前”。
憑借一件制造椰果的專利技術,海南椰國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椰國公司)總經理鐘春燕開創了自己的“椰國”世界,得到眾多食品企業的青睞;一根根如“空心面”粗細的塑料管看似普通,但其中蘊含的聚氯乙烯(PVC)合金超濾膜技術卻打破國外多年壟斷,使PVC材料在傳統水處理行業大規模運用成為可能;而雷達監測與深淵著陸器更是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成為現實。搭乘著“高價值專利”的快車,海南省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著力打造“王牌產業”,加快駛入創新發展的“春天里”。
如今在海南,不僅可以欣賞到浪潮嘩嘩、漁帆點點的自然風景,更能夠感受到高價值專利帶來的科技之美。一件件專利讓用戶盡享科技魅力的同時,也讓發明人感受到專利在市場運用帶來的巨大收益。“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無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或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離不開高價值專利的支撐。”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局長朱東海表示,海南省正在抓緊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知識產權機構開展合作,力求圍繞海南省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開展集成創新,在主要技術領域創造一批創新水平高、權利狀態穩定、市場競爭力強的高價值專利,一幅海南專利“量質齊升圖”正在徐徐展開。
優質創造 形成創新動力
作為南國風景的代表符號,挺拔秀麗的椰樹在海南隨處可見,椰樹的果實——椰子,可被稱為是海南島的“寶物”,無論是椰殼、椰肉亦或是椰子根都早有開發,各有用處,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椰子水卻是令人“頭痛”的東西。
“椰子水富含鉀、鈉等電解質,本是很好的營養品,但由于其加工之后口感不佳,且易氧化變質,因此少有人會對椰子水進行處理,大多直接拋棄。”能不能將椰子水高效利用起來?鐘春燕開始著手攻克難題。
1996年,鐘春燕分離出了木葡糖酸醋桿菌,將菌種接入椰子水培養,培養液表面會長出一層白色凝膠薄膜,像白色半透明的果肉。將果肉用糖水煮過后,口感滑爽、富有彈性和韌性……就這樣,一種食用的椰子膳食纖維(又稱“椰果”)誕生了。在此基礎上,鐘春燕一鼓作氣,又研制出一整套適合于制作高纖維椰果的生產工藝路線,提交了專利申請并獲權。這件被稱為“椰子水恩人”的專利——“將椰子水發酵制作的食用纖維及其生產方法”,結束了海南千百年來椰子加工過程中椰子水大量廢棄造成污染的歷史,催生了海南特有產業——椰果產業,帶動行業實現產值近500億元,并入選“新中國60項重大發明推薦項目”。
“在我看來,高價值專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利具有‘意義性’,一件專利的存在對于企業生存發展乃至一個地區、甚至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或戰略意義;二是專利具有‘市場性’,倘若專利所涵蓋的技術標準很高,但無法帶來高價值的增長預期和收益回報,也無法完全稱之為高價值專利。”鐘春燕坦言,正是基于對該專利兩種性質的自信,她建立了椰國公司。回看椰國公司的創業歷程,如果說上述專利是鐘春燕開拓椰果產業的敲門磚,那么接下來,椰國公司在以高價值專利為導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2012年,椰國公司的“兩步發酵法生產可食用纖維素”獲得第十四屆中國專利金獎,該專利解決了椰果行業發展中原料短缺的問題。運用“兩步發酵法”生產椰果,原料不受限制,既可以是糖類,也可以用果蔬代替。同時,該專利提升了椰果的生產效率:減少了發酵過程中的污染,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據了解,自該專利應用于生產以來,椰國公司的椰果產品已新增產量近30萬噸,新增銷售額近10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014年,“木葡糖酸醋桿菌屬菌株及其選育和生產細菌纖維素的方法”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該發明成功實現了能夠在低溫條件下生產細菌纖維素的菌株,打破了細菌纖維素生產溫度與地域的限制,對于擴大產能,降低成本具有明顯幫助。
如今,椰國公司已累計提交專利申請17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58件;138件獲得專利權,2件專利獲得中國專利金獎,5件專利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不僅如此,憑借著手握的高價值專利,椰國公司與蒙牛、喜之郎、香飄飄、旺旺等多家知名企業攜手合作。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島上春風暖,好花叫你喜心懷。”1984年央視春晚的一曲《請到天涯海角來》讓海南島的“天涯海角”景點一夜成名。而如今,“天涯”與“海角”再一次成為焦點,是因為以其命名的深淵著陸器。
“深淵著陸器‘天涯號’與‘海角號’成功突破萬里難關,連續11次下潛到萬米深淵!”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下稱三亞深海所)科技處處長向長生談及此事時難掩自豪之情。據他介紹,與傳統的載人器或無人潛水器相比,“天涯號”“海角號”著陸器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以及具備長時連續探測等優勢。估算下來,制造一個著陸器的成本僅相當于傳統載人器單次下潛的費用。那么,制造成本相對較低的著陸器,又是如何攻克萬米深海難關的呢?
“這源于著陸器自身專利技術所擁有的價值。”三亞深海所總工程師張艾群一語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表示,我國自主研制的“海角號”和“天涯號”深淵著陸器平臺和采樣技術具有鮮明的技術特色。在平臺技術上,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應急拋載模塊,提高了著陸器系統的安全性,采用的控制與能源管理技術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和觀測效率;而在采樣技術上,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微生物富集裝置提高了微生物的取樣效率和品質,設計的一種深海底棲生物防逃逸誘捕器及一種沉積物采樣器可以讓深海作業變得更為高效。正是由于一個個高價值專利的累積,一環環高精尖技術的相扣,使得“天涯號”與“海角號”下潛萬米,實現了重大突破。
“從屬性上看,高價值專利表現為研發難度高、競爭力強。從技術角度來講,高價值專利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專利,占住了易守難攻的關隘,盡顯地利之勢,其可能是基礎性的技術入口專利,也可能是承接性的關鍵節點專利,還可能是前沿性的技術制高點專利。”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全博介紹,無論是椰國公司的成長軌跡亦或是“天涯號”“海角號”的成功攻關無不說明著高價值專利的高附加值以及在科學領域的“話語權”力量。
高效運用 激發企業活力
“專利若不能被有效運用,產生巨大的市場價值,其意義何在?”海南立昇凈水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立昇公司)副總經理陳清表示。在他看來,企業研發一項技術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并且研究周期長。專利通過轉化等方式,可以產生一定的市場效益,繼續推動創新主體開展技術研發。而高價值專利無可比擬的優勢,就在于其專利質量高,從而使專利運用時更具市場競爭力。作為國內第一家將PVC超濾膜產業化的企業,立昇公司深有體會。
在立昇公司,隨處可見一根根如“空心面”粗細的能夠凈水的塑料管,它看似普通卻含著立昇行走天下的“看家專利”——“聚氯乙烯中空過濾及其制備方法”。這款超濾膜以PVC塑料為主材料,攻克了傳統超濾膜價格昂貴、能耗較高、難以大規模普及應用的難題,真正實現了“質優價廉”,是實實在在的高價值專利。而對于立昇公司科研人員費盡心力研發的這項專利技術,公司立刻將其轉化為產品,應用于多個領域。
“經過多年的發展,這項專利技術主要被應用于公共直飲水、家庭凈水以及污水處理等幾個方面。”陳清介紹,2010年上海世博會直飲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直飲水項目,直接將自來水過濾成高標準的直飲水,對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服務保障能力要求很高。立昇公司以自主研發的PVC合金超濾膜技術為核心,為上海世博會提供直飲水設備,確保了來自全球260多個國家和地區7300萬游客的飲用水安全。借鑒上海世博會成功經驗,2011年第八屆國際園林博覽會采用了立昇公司的直飲水設備,免費為游客提供直飲水。2012年至今,立昇公司陸續在海口、三亞、萬寧等12個城市的55個景區完成177套直飲水設備的安裝。而在家庭用水領域,立昇公司提出 “分散式終端分質供水系統”的概念,開發出以超濾為核心的組合凈水工藝,解決自來水管路輸送過程中引起的二次污染問題,克服了傳統凈水設備出水量小、濾芯易臟堵、使用成本高等難題,使“全屋凈水”的普及成為可能。近年來,伴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腳步,立昇公司又憑借著專利產品的高質量推開了世界市場的大門,目前已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0余家工業企業鐫刻下立昇高價值專利的痕跡。
“回望走過的24年市場路,立昇公司取得了不俗的表現,而這一切,要歸功于高價值專利轉化所釋放的巨大潛力。”陳清坦言,立昇公司一直秉承著“一手抓創新,一手抓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專利成果均實現了產業化,推動立昇公司在超濾膜市場占據了領先地位。
“‘價值千金’要從已經招來的企業談起,簽約的15家企業全部是擁有核心專利技術的企業。遙感信息產業園招商來的第一家企業——清華大學科技園孵化的上市公司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海蘭信)憑借已有的高價值專利,已經開始在海南這片熱土上發揮效應,產生價值。”楊天梁說。
“由海蘭信公司發起投資成立的三亞海蘭寰宇海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海南環島建設了22個雷達站,每個雷達站之間相隔約30海里的距離,可實現對近海30海里海面人類活動信息的時空連續獲取。同時,每個雷達站架設雷達、光電、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等設備進行海上信息收集。”海蘭信工程師楊光照表示,這套近海雷達綜合監控系統實現了海南環島近海區域全天候立體化綜合監控,系統可對海南全島近海20海里范圍內的各型船舶進行跟蹤,通過數據分析對船舶的海上行為合法性進行識別,為打擊近海非法捕撈、盜采海砂、非法潛水、非法海上旅游等綜合執法行動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撐,讓管理者“足不出戶,盡知海上事”。
值得一提的是,海蘭信在與遙感所合作的過程中,也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專利運營的新模式。“海蘭信原來是設備供應商,只銷售其專利產品,2016年他們渴望轉型,從設備供應商變為服務供應商,而三亞遙感信息產業園也需要這樣的企業為相關部門提供服務。因此我們一拍即合。”楊天梁表示,海蘭信原有的高價值專利是雙方攜手的前提,而通過合作,海蘭信建立了近海雷達綜合監控系統,將把雷達、后端應用數據處理等方面的高價值專利整合成一套系統,產生的價值倍增,為企業帶來了更高的收益。
政策引導 凸顯服務價值
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進入了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知識產權工作方面,海南后發優勢多,發展潛力大,如何充分發揮高價值專利的優勢,支撐海南科學發展,為企業做好服務?近年來,海南省知識產權局頻頻“出大招,亮動作”。
2016年7月,《中共海南省委關于以創新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其中鼓勵高價值專利對知識產權發展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提出要著力打造“王牌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10月,在《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又明確提出,要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將高價值專利和擁有情況作為科研項目立項、技術創新績效評價、品牌保護認定,研發人員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的重要內容。為將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責任到部門、落實到位,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3月印發了《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對高價值專利任務做了進一步細化和分工。
可以看到的是,這些政策是根據海南省知識產權情況量身定制的。回顧“十二五”時期海南省專利所取得的成績,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顯著提高,全省專利申請量累計達1.12萬件,相較“十一五”時期同比增長174%;專利授權量達6846件,同比增長207%,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914件,同比增長365%;共獲得中國專利金獎2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9項。然而,大跨步成績的背后卻難掩核心專利較少,高價值專利不多的困境,朱東海對此深有體會:“當前,海南省知識產權發展勢頭良好,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知識產權創造能力亟待提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知名品牌和技術標準不多。此外,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有待推進,知識產權轉化率不高,尤其是專利產業化水平較低,對產業促進作用難以充分顯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徹底摸清海南省產業專利分布情況,從而有側重地培育產業產生高價值專利,海南省知識產權局采取了三步走策略:首先,發布了《2016年度海南省企業專利技術創新排行榜》,摸清了海南省各企業的專利情況及企業類型分布。榜單對海南省十二大產業中專利密集度較高產業進行分析,通過相關產業的專利梳理,考量產業整體的專利技術創新水平,分析海南相關產業的專利優勢和不足,為政策制定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其次,為發揮好專利協同運用作用、做大做強海南特色產業、挖掘海南獨特區位優勢中的高價值專利,海南省知識產權局通過引導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知識產權研究機構等單位與企業合作,推進產業知識產權服務聯盟建設。目前海南省已組建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海南南藥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和海南食品產業知識產權聯盟3家知識產權聯盟。再者,為促進企業高價值專利轉化,海南省知識產權局還舉辦了首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授信儀式暨經驗交流會、首屆知識產權創造運營管理暨質押融資研討培訓班,促進知識產權創新資源和金融資源對接,進一步推動海南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
“未來,我們將繼續從政策上對高價值專利進行有力支持,在低碳制造、海洋等產業聯合組建多個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培育一批市場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經濟價值高的專利。同時,探索構建‘平臺+機構+資本+產業’的知識產權運營體系,依托知識產權聯盟等主體,培育和運營高附加值專利,推動專利與標準融合,進一步促進企業轉型和產業升級。”
“事非經過不知難,事非經過不知易。”這是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局長朱東海在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中的體會。在這場日漸洶涌的高價值專利創造洪流中,政府管理者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為高校企業做好哪些服務?如今,在海南,政策、資金、培訓……一系列舉措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相信,在高價值專利的引領下,海南的知識產權工作必將“凝心聚力,闊步向前”。
憑借一件制造椰果的專利技術,海南椰國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椰國公司)總經理鐘春燕開創了自己的“椰國”世界,得到眾多食品企業的青睞;一根根如“空心面”粗細的塑料管看似普通,但其中蘊含的聚氯乙烯(PVC)合金超濾膜技術卻打破國外多年壟斷,使PVC材料在傳統水處理行業大規模運用成為可能;而雷達監測與深淵著陸器更是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成為現實。搭乘著“高價值專利”的快車,海南省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著力打造“王牌產業”,加快駛入創新發展的“春天里”。
如今在海南,不僅可以欣賞到浪潮嘩嘩、漁帆點點的自然風景,更能夠感受到高價值專利帶來的科技之美。一件件專利讓用戶盡享科技魅力的同時,也讓發明人感受到專利在市場運用帶來的巨大收益。“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無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或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離不開高價值專利的支撐。”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局長朱東海表示,海南省正在抓緊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知識產權機構開展合作,力求圍繞海南省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開展集成創新,在主要技術領域創造一批創新水平高、權利狀態穩定、市場競爭力強的高價值專利,一幅海南專利“量質齊升圖”正在徐徐展開。
優質創造 形成創新動力
作為南國風景的代表符號,挺拔秀麗的椰樹在海南隨處可見,椰樹的果實——椰子,可被稱為是海南島的“寶物”,無論是椰殼、椰肉亦或是椰子根都早有開發,各有用處,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椰子水卻是令人“頭痛”的東西。
“椰子水富含鉀、鈉等電解質,本是很好的營養品,但由于其加工之后口感不佳,且易氧化變質,因此少有人會對椰子水進行處理,大多直接拋棄。”能不能將椰子水高效利用起來?鐘春燕開始著手攻克難題。
1996年,鐘春燕分離出了木葡糖酸醋桿菌,將菌種接入椰子水培養,培養液表面會長出一層白色凝膠薄膜,像白色半透明的果肉。將果肉用糖水煮過后,口感滑爽、富有彈性和韌性……就這樣,一種食用的椰子膳食纖維(又稱“椰果”)誕生了。在此基礎上,鐘春燕一鼓作氣,又研制出一整套適合于制作高纖維椰果的生產工藝路線,提交了專利申請并獲權。這件被稱為“椰子水恩人”的專利——“將椰子水發酵制作的食用纖維及其生產方法”,結束了海南千百年來椰子加工過程中椰子水大量廢棄造成污染的歷史,催生了海南特有產業——椰果產業,帶動行業實現產值近500億元,并入選“新中國60項重大發明推薦項目”。
“在我看來,高價值專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利具有‘意義性’,一件專利的存在對于企業生存發展乃至一個地區、甚至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或戰略意義;二是專利具有‘市場性’,倘若專利所涵蓋的技術標準很高,但無法帶來高價值的增長預期和收益回報,也無法完全稱之為高價值專利。”鐘春燕坦言,正是基于對該專利兩種性質的自信,她建立了椰國公司。回看椰國公司的創業歷程,如果說上述專利是鐘春燕開拓椰果產業的敲門磚,那么接下來,椰國公司在以高價值專利為導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2012年,椰國公司的“兩步發酵法生產可食用纖維素”獲得第十四屆中國專利金獎,該專利解決了椰果行業發展中原料短缺的問題。運用“兩步發酵法”生產椰果,原料不受限制,既可以是糖類,也可以用果蔬代替。同時,該專利提升了椰果的生產效率:減少了發酵過程中的污染,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據了解,自該專利應用于生產以來,椰國公司的椰果產品已新增產量近30萬噸,新增銷售額近10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014年,“木葡糖酸醋桿菌屬菌株及其選育和生產細菌纖維素的方法”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該發明成功實現了能夠在低溫條件下生產細菌纖維素的菌株,打破了細菌纖維素生產溫度與地域的限制,對于擴大產能,降低成本具有明顯幫助。
如今,椰國公司已累計提交專利申請17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58件;138件獲得專利權,2件專利獲得中國專利金獎,5件專利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不僅如此,憑借著手握的高價值專利,椰國公司與蒙牛、喜之郎、香飄飄、旺旺等多家知名企業攜手合作。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島上春風暖,好花叫你喜心懷。”1984年央視春晚的一曲《請到天涯海角來》讓海南島的“天涯海角”景點一夜成名。而如今,“天涯”與“海角”再一次成為焦點,是因為以其命名的深淵著陸器。
“深淵著陸器‘天涯號’與‘海角號’成功突破萬里難關,連續11次下潛到萬米深淵!”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下稱三亞深海所)科技處處長向長生談及此事時難掩自豪之情。據他介紹,與傳統的載人器或無人潛水器相比,“天涯號”“海角號”著陸器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以及具備長時連續探測等優勢。估算下來,制造一個著陸器的成本僅相當于傳統載人器單次下潛的費用。那么,制造成本相對較低的著陸器,又是如何攻克萬米深海難關的呢?
“這源于著陸器自身專利技術所擁有的價值。”三亞深海所總工程師張艾群一語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表示,我國自主研制的“海角號”和“天涯號”深淵著陸器平臺和采樣技術具有鮮明的技術特色。在平臺技術上,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應急拋載模塊,提高了著陸器系統的安全性,采用的控制與能源管理技術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和觀測效率;而在采樣技術上,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微生物富集裝置提高了微生物的取樣效率和品質,設計的一種深海底棲生物防逃逸誘捕器及一種沉積物采樣器可以讓深海作業變得更為高效。正是由于一個個高價值專利的累積,一環環高精尖技術的相扣,使得“天涯號”與“海角號”下潛萬米,實現了重大突破。
“從屬性上看,高價值專利表現為研發難度高、競爭力強。從技術角度來講,高價值專利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專利,占住了易守難攻的關隘,盡顯地利之勢,其可能是基礎性的技術入口專利,也可能是承接性的關鍵節點專利,還可能是前沿性的技術制高點專利。”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全博介紹,無論是椰國公司的成長軌跡亦或是“天涯號”“海角號”的成功攻關無不說明著高價值專利的高附加值以及在科學領域的“話語權”力量。
高效運用 激發企業活力
“專利若不能被有效運用,產生巨大的市場價值,其意義何在?”海南立昇凈水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立昇公司)副總經理陳清表示。在他看來,企業研發一項技術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并且研究周期長。專利通過轉化等方式,可以產生一定的市場效益,繼續推動創新主體開展技術研發。而高價值專利無可比擬的優勢,就在于其專利質量高,從而使專利運用時更具市場競爭力。作為國內第一家將PVC超濾膜產業化的企業,立昇公司深有體會。
在立昇公司,隨處可見一根根如“空心面”粗細的能夠凈水的塑料管,它看似普通卻含著立昇行走天下的“看家專利”——“聚氯乙烯中空過濾及其制備方法”。這款超濾膜以PVC塑料為主材料,攻克了傳統超濾膜價格昂貴、能耗較高、難以大規模普及應用的難題,真正實現了“質優價廉”,是實實在在的高價值專利。而對于立昇公司科研人員費盡心力研發的這項專利技術,公司立刻將其轉化為產品,應用于多個領域。
“經過多年的發展,這項專利技術主要被應用于公共直飲水、家庭凈水以及污水處理等幾個方面。”陳清介紹,2010年上海世博會直飲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直飲水項目,直接將自來水過濾成高標準的直飲水,對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服務保障能力要求很高。立昇公司以自主研發的PVC合金超濾膜技術為核心,為上海世博會提供直飲水設備,確保了來自全球260多個國家和地區7300萬游客的飲用水安全。借鑒上海世博會成功經驗,2011年第八屆國際園林博覽會采用了立昇公司的直飲水設備,免費為游客提供直飲水。2012年至今,立昇公司陸續在海口、三亞、萬寧等12個城市的55個景區完成177套直飲水設備的安裝。而在家庭用水領域,立昇公司提出 “分散式終端分質供水系統”的概念,開發出以超濾為核心的組合凈水工藝,解決自來水管路輸送過程中引起的二次污染問題,克服了傳統凈水設備出水量小、濾芯易臟堵、使用成本高等難題,使“全屋凈水”的普及成為可能。近年來,伴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腳步,立昇公司又憑借著專利產品的高質量推開了世界市場的大門,目前已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0余家工業企業鐫刻下立昇高價值專利的痕跡。
“回望走過的24年市場路,立昇公司取得了不俗的表現,而這一切,要歸功于高價值專利轉化所釋放的巨大潛力。”陳清坦言,立昇公司一直秉承著“一手抓創新,一手抓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專利成果均實現了產業化,推動立昇公司在超濾膜市場占據了領先地位。
“‘價值千金’要從已經招來的企業談起,簽約的15家企業全部是擁有核心專利技術的企業。遙感信息產業園招商來的第一家企業——清華大學科技園孵化的上市公司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海蘭信)憑借已有的高價值專利,已經開始在海南這片熱土上發揮效應,產生價值。”楊天梁說。
“由海蘭信公司發起投資成立的三亞海蘭寰宇海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海南環島建設了22個雷達站,每個雷達站之間相隔約30海里的距離,可實現對近海30海里海面人類活動信息的時空連續獲取。同時,每個雷達站架設雷達、光電、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等設備進行海上信息收集。”海蘭信工程師楊光照表示,這套近海雷達綜合監控系統實現了海南環島近海區域全天候立體化綜合監控,系統可對海南全島近海20海里范圍內的各型船舶進行跟蹤,通過數據分析對船舶的海上行為合法性進行識別,為打擊近海非法捕撈、盜采海砂、非法潛水、非法海上旅游等綜合執法行動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撐,讓管理者“足不出戶,盡知海上事”。
值得一提的是,海蘭信在與遙感所合作的過程中,也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專利運營的新模式。“海蘭信原來是設備供應商,只銷售其專利產品,2016年他們渴望轉型,從設備供應商變為服務供應商,而三亞遙感信息產業園也需要這樣的企業為相關部門提供服務。因此我們一拍即合。”楊天梁表示,海蘭信原有的高價值專利是雙方攜手的前提,而通過合作,海蘭信建立了近海雷達綜合監控系統,將把雷達、后端應用數據處理等方面的高價值專利整合成一套系統,產生的價值倍增,為企業帶來了更高的收益。
政策引導 凸顯服務價值
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進入了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知識產權工作方面,海南后發優勢多,發展潛力大,如何充分發揮高價值專利的優勢,支撐海南科學發展,為企業做好服務?近年來,海南省知識產權局頻頻“出大招,亮動作”。
2016年7月,《中共海南省委關于以創新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其中鼓勵高價值專利對知識產權發展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提出要著力打造“王牌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10月,在《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又明確提出,要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將高價值專利和擁有情況作為科研項目立項、技術創新績效評價、品牌保護認定,研發人員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的重要內容。為將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責任到部門、落實到位,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7年3月印發了《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對高價值專利任務做了進一步細化和分工。
可以看到的是,這些政策是根據海南省知識產權情況量身定制的。回顧“十二五”時期海南省專利所取得的成績,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顯著提高,全省專利申請量累計達1.12萬件,相較“十一五”時期同比增長174%;專利授權量達6846件,同比增長207%,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914件,同比增長365%;共獲得中國專利金獎2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9項。然而,大跨步成績的背后卻難掩核心專利較少,高價值專利不多的困境,朱東海對此深有體會:“當前,海南省知識產權發展勢頭良好,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知識產權創造能力亟待提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知名品牌和技術標準不多。此外,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有待推進,知識產權轉化率不高,尤其是專利產業化水平較低,對產業促進作用難以充分顯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徹底摸清海南省產業專利分布情況,從而有側重地培育產業產生高價值專利,海南省知識產權局采取了三步走策略:首先,發布了《2016年度海南省企業專利技術創新排行榜》,摸清了海南省各企業的專利情況及企業類型分布。榜單對海南省十二大產業中專利密集度較高產業進行分析,通過相關產業的專利梳理,考量產業整體的專利技術創新水平,分析海南相關產業的專利優勢和不足,為政策制定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其次,為發揮好專利協同運用作用、做大做強海南特色產業、挖掘海南獨特區位優勢中的高價值專利,海南省知識產權局通過引導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知識產權研究機構等單位與企業合作,推進產業知識產權服務聯盟建設。目前海南省已組建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海南南藥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和海南食品產業知識產權聯盟3家知識產權聯盟。再者,為促進企業高價值專利轉化,海南省知識產權局還舉辦了首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授信儀式暨經驗交流會、首屆知識產權創造運營管理暨質押融資研討培訓班,促進知識產權創新資源和金融資源對接,進一步推動海南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
“未來,我們將繼續從政策上對高價值專利進行有力支持,在低碳制造、海洋等產業聯合組建多個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培育一批市場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經濟價值高的專利。同時,探索構建‘平臺+機構+資本+產業’的知識產權運營體系,依托知識產權聯盟等主體,培育和運營高附加值專利,推動專利與標準融合,進一步促進企業轉型和產業升級。”
推薦閱讀
-
江蘇大學主辦第八屆三江知識產權論壇在鎮江舉辦
2021-06-30 ?40 次
-
湖南在我國專利獎金獎中奪得兩項
2021-06-30 ?47 次
-
專利支撐合肥顯示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2021-06-24 ?26 次
-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款創新藥獲批上市
2021-06-24 ?272 次